[成功評獎查詢系統(tǒng)]
首頁 » 學校教學研究 » 應該盡快糾正課標教材”中既無“下底”又無“上底”的情況
應該盡快糾正課標教材”中既無“下底”又無“上底”的情況
發(fā)布日期:[18年前 (2007-06-04)]瀏覽次數(shù):[2541]

應該盡快糾正課標教材”中既無“下底”又無“上底”的情況

王杰航   2005年8月12日《中小學數(shù)學》   2006-11-7 12:20:12

    "下底"、"上底"是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對教學要求的一種比喻,意指小至一節(jié)課,大至一章書、一個學段的"最基本要求"和可能達到的"最高(尖)要求"?,F(xiàn)行初中數(shù)學實驗教材在實踐過程中,暴露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,就是有一些章節(jié)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,在實施過程中出現(xiàn)了比較被動的局面。

    筆者在使用新教材時,遇到了一些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的內(nèi)容,為此多方請教了專業(yè)教研人員直至教材的編寫者,但一路問下來,得到的答復竟然一模一樣:這部分內(nèi)容該怎么教,應取決于你的學生!學生如果會……,學生如果不會……。筆者以為,這種回答,實質(zhì)上是"一種態(tài)度、一種觀點,是不符合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實際的。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的編排體例,如果用于編寫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,應當說是一種很好的框架,但如果太多地出現(xiàn)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中,并長期地施行。對整整一代人的影響,將不會是樂觀的。

    開篇《我與數(shù)學交朋友》,作為中小學銜接與興趣引人的專頁。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是可行的,但是很顯然,如果其他內(nèi)容也用這種體例,就不是很妥當了.因為新教材是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編寫的,義務教育通過小學、初中兩個學段的學校教育來實現(xiàn).什么是學校教育?學校教育最本質(zhì)的特征是什么?依筆者之見,無論中小學的教育怎樣改革,明確的目的,嚴密的組織,周密的計劃依然是中小學校教育最主要的特征,中小學校不可能演變成那種目的不那么明確,組織比較松散的機構,相應的教育活動也不大可能統(tǒng)統(tǒng)演變成開講座和趣味游戲。

     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的教材內(nèi)容,對于班生人數(shù)在45人以上的大班教學,尤其顯得不易施行.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,但如果課前分類的話,幾乎沒有人會說自己應在最高的發(fā)展水平之下,而課后反饋"聽不懂"則是另一回事。所以很難按"如果會……,如果不會……”的思維操作.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的教材內(nèi)容,對于考試制度,就更顯得力不從心.考試制度,對教師而言,不僅僅是教育教學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更是一種管理方式、一份社會評價、一種行業(yè)特征,在這種管理、這份評價、這個特征下,一線教師縱有十二分激情,也不可能無視這管理、這評價、這特征的存在,而去深究"如果會……,如果不會……"的上下限。據(jù)筆者所知,在教材實驗過程中,凡無法從考試要求方面得到確定答案的教學內(nèi)容,出現(xiàn)了輕輕一帶而過的現(xiàn)象。就是俗話說的:水過鴨背,那兒也濕不著。更有的干脆就不教的,長此以往,編者良好的意圖不僅不能達到,還會使相關內(nèi)容的教學顯得十分混亂。目前已經(jīng)造成了一些被動局面,建議新教材在修訂過程中,盡可能多地立足于現(xiàn)實教育的背景,凡是可以明確"上下底"的地方,應盡量明確,凡是只作為興趣與閱讀而編人的內(nèi)容,宜明確標明"興趣"與"閱讀",以此增加實驗教材的可操作性,并應有意識地減少那些既無"下底"又無"上底"的章節(jié)。

 

編輯:中國學校教育網(wǎng)